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聞訊息

【總爺多宅多藝】精選線上展覽即時看 在家宅藝文最流行!
:文化園區管理科

夏日炎炎,居家防疫藝文資訊不斷電!

【總爺多宅多藝】系列影片陪伴您,即日起至6月30日止,超過30部國際駐村藝術創作影音每日上午10點準時上線,還有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展前展「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獵人帶路」線上導覽共14集每周2部連載,在家也能深入體驗藝術家的創作世界,藝文學習不斷電,歡迎到總爺藝文中心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sungYehArtsandCulturalCenter/按讚,一起多宅多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展前展【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獵人帶路】系列

 

「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獵人帶路」,呈現的是自2020年啟動的「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流域踏查計畫中有關「獵人帶路」的敘事及影像,以及自2019年開始的「小事報」編輯平台,這兩個持續進展之行動的階段性匯集,在總爺藝文中心紅樓的C展間展出,以「Basuya Yakumangana及其漁獵採集家族」為題,展場敘事環繞家族敘事、獵人行為展陳其環境與物件。

Basuya Yakumangana是在「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計畫的進行過程中,為策展團隊帶路的茶山獵人。在曾文溪上游的流域踏查與鄒之地名的學習過程中,透過Basuya的引路與口述,我們走進了 Yakumangana家族的遷移路徑及獵場範圍,同時也照見了這個歷史久遠的漁獵採集家族,曾經歷過的種種時代場景。本系列影片邀請藝術家Basuya Yagumangana本人親自導覽展出物件,共十四集陸續發佈。

 

主題

項目

影片介紹(時間)

【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獵人帶路】展覽系列影片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前導概念展-
【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獵人帶路】-1
-civci no puktu松鼠的尾巴

【civci no puktu 松鼠的尾巴】

鄒族人很喜歡吃松鼠,覺得肉質很甜美尤其是煮成湯,在小米祭的時候,都一定要準備好幾十隻松鼠當成祭祀的物品,聽說小米女神祂很愛吃松鼠,祂視為松鼠為山豬等級的肉。

現場這一串「松鼠的尾巴」要回到以前的記憶,小時候我就會覺得,為什麼爸爸都要把松鼠的尾巴掛成一串掛在那邊(火塘上)。後來才知道松鼠會啃食杉木,因此林務局工作站就跟我們說,獵到一隻松鼠可以換四十元,爸爸那時候會去獵松鼠,肉自已吃,尾巴就串成一串到工作站換錢,可以說我是被松鼠養大的。(04:06)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前導概念展-
【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獵人帶路】-2
- tomohvi 標示記號的東西

 

【tomohvi 標示記號的東西】

獵人在做完陷阱之後,立起一根竹子,再用削尖的竹片裝置在上面,擺在明顯的路徑上,這個裝置的名字就是鄒語的a'honga(做記號),指向安置陷阱的地方,意思是那邊已經有安置陷阱。另外也會用打結的五節芒來做記號,通常指向虎頭蜂窩,告訴經過的人,這個蜂窩是有人的,幾個月後蜂窩長大了會來採收。但現在有些人會特地循著這個記號去挖走虎頭蜂窩,所以現在已經不太會使用記號裝置了。(04:15)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前導概念展-【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獵人帶路】-3- fsuyu 獵槍

【 fsuyu 獵槍 】

因為政府的法令限制,現在用的仍舊是十七、十八世紀的獵槍。這些獵槍是前膛式的,要從槍管裝填火藥,早期我們會拆卸爆竹的火藥粉使用,獵槍上的鐵製圓筒空間就是藥室。所謂的膛炸就是因為藥室後面的結構變得脆弱,承受不住火藥的爆炸力,從後方噴射出來,所以很多獵人的眼睛都受了傷。其實槍對原住民來說,就跟漢人廚房裡的菜刀一樣,只是一個工具。現場這把槍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專門用來狩獵遠方峭壁上的長鬃山羊。(06:22)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前導概念展-【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獵人帶路】-4- tʉ'sʉ 箭

【 fsuyu 獵槍 】

鄒族的箭跟其他族群比較不一樣的部分是有尾翼,特性是穩定性好、彈著點會比較準確,容易去射捕獵物。會使用母的藍腹鷴、帝雉兩邊翅膀的羽毛製作箭的尾翼,現場的箭是使用隼及蒼鷹的羽毛來製作,箭身用箭竹,製作時會以火烤調直。
箭頭比較常見有三種:一、cʉmʉ魚叉形的以竹子削尖並製作倒鉤,可以捕獵魚、蝦。二、刀片型的捕獵比較大的獵物。三、尖錐形可以用來做練習箭。

【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獵人帶路】系列影片共計14集,歡迎大家拭目以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總爺國際藝術村精選】系列線上看

 

總爺藝文中心自2015年開始,舉辦駐村藝術家徵選,開放世界各國藝術家投稿並評選,藝術家們在總爺的三個月創造與台灣、與臺南、與麻豆的記憶連結與論述,以藝術方式呈現給在地居民,引發不同的視覺觀點促使民眾投入與思考。

 

主題

項目

影片介紹(時間)

總爺國際藝術村-2015

2015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Linda

駐村期間Linda造訪了南部三處地方,因此對台灣的人民信仰有細微的觀察及深刻的體驗。三年一科的東港王船祭,傳統的祭典和燒王船盛事深刻的烙印在她腦海;佳里區的三百年老榕,如守護神般的守護著當地的居民;麻豆海浦池王府的遶境大典,連結了台灣人和神明間微妙的情感。她以紙雕刻出的香火繚繞景象,也刻畫出台灣人心中對宗教的虔誠。(04:14)

2015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Soyoon

偶然於總爺藝文中心發現一幅由日治時期遺留下並且並未對外開放的畫作,這樣的背景連結使藝術家產生莫大的興趣,便以此畫發想,舉辦工作坊邀請市民一起創作。由第一位參與者的記憶出發,接續的每一位參與者透過觀看,重新描繪畫作,整個參與式藝術的過程可說是新舊記憶的演繹與對話。(03:16)

2015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王瑞亨

王瑞亨的作品型態以工藝雕塑類為主,利用鋼鐵與木材兩種材質進行對話,也希望透過物件的空間關係來探討一種社會化的現象,藉由物件不斷的被操作與炒作,在模糊與曖昧的空間伸展和材質的特性中,衍伸為象徵各種社會現象的弔詭狀況。(03:46)

2015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林建志

雕塑雖然不過是種創作的形式手段,但對多數雕塑家而言,工作過程總帶著點快感而難以言喻;林建志則是理性地看待材質,進而不帶情感地執行加工動作,讓成品呈現有如空殼零件一般的雕塑物。(03:37)

2015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陳伯義

對於陳伯義來說,台南是台灣最古老的城市,擁有最豐富的文化層,在時代的演進下疊合每個政治主體統治下的遺跡。因此陳伯義試著透過藍色磁磚壁畫來展現台南建城的歷史,從清代到日本統治下的現代經驗及國府的中國意識及其歷史事件,希望透過時間的縮尺以及空間的拼貼來展示一幅古都浮世繪。(03:36)

2015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陳漢聲

陳漢聲結合過往創作系列「綠體記憶術」,討論在人與環境之間,如何進行記憶與保留?總爺藝文中心,保留了日治時代以來的樹木群,這些樹木經歷現代人們所未曾經驗歷史與許多故事。陳漢聲以細緻的金屬編織臨摹園區內樹種的姿態,結合動力裝置讓植物的的根部有細微移動的效果,以此轉換時間移動與生命流動的記憶。(03:16)

總爺國際藝術村-2016

2016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紀錄片-駐村

現地進駐的本質在於藝術家能查覺當地的歷史文化與人民生活方式,並將其融合於個人的藝術展現當中,帶您一起來窺探藝術家的創作領域。(03:57)

2016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任大賢

《無設線》藉由建立於「無」的存在,揭露觀者照鏡於生活物件這個心理模型時,對自我想像/填滿虛無的需求;在我們認同或拒絕某些物件元素及語彙所傳達的訊息時,同樣亦是在用直觀外顯的存在烘托「我」的存在。(03:12)

2016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邱懷萱 微型劇場:筆跡╳擦拭╳消逝之後

透過鉛筆與橡皮擦,詮釋糖廠意象及其產業文化的變動過程。在展覽期間邀請觀眾利用課桌上的鉛筆與橡皮擦將自身的故事刻劃在桌面空白處。經由書寫、擦拭來回覆蓋,鉛筆與橡皮擦也終將從桌面上消失。這般物質的變動,代表著人們使用過程帶給記憶載體的形態轉換,象徵著糖廠文化的更迭,同時亦試圖喚起觀眾對記憶的探索。(03:45)

2016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張文鈴

「宇宙萬物的迷人之處,令人心曠神怡。」藝術家張文鈴以無限可塑性的陶土,形塑出另一種類生物形態,在土與手塑的揉合中,帶領創作者更多想像。(03:24) 

2016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莊雁婷

一橫一畫,一撇一捺,在脫離文字意義的瞬間成為它自己的時刻。在牆上寫下一個句子,無數的符號成為圖畫的迷宮,鬼魂就藏在字與聯想的迷途中。因為無法理解,使得它們得以自己的面貌存在著。將文字拆解、重新擺排與編輯,導演一部透過書寫勞動誕生個人故事的過程。在空間中恣意存在的書寫與符號,宛如一首視覺化的詩,有黑白之爭,也有令人費解的故事,Zoom in與Zoom out讓每個觀眾以自己的角度去詮釋與閱讀,我們都是寫與被寫的人。(03:56)

2016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葉振宇-用河造舟

透過曾文溪畔的環境踏查記錄年輕世代出走及產業轉形對生態造成的衝擊;就像我們慣用以水泥阻隔城市與海洋,但其實真正阻隔的不是災難,而是我們與自然環境間的距離。本展藉由藝術家觀點,喚起每個人對環境生態及產業轉移的省思。(03:56)

總爺國際藝術村-2017

2017總爺國際藝術村-創作紀錄片-創作

對於藝術家來說創作的靈感來源為何?可能是一段觸動人心的歷史,一個典故,一句話或者只是靈光乍現的一瞬間。來聽聽這些藝術家來談談如何實踐創作的過程。(05:34)

2017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許岑竹-不插電電影院

經麻豆地區電影院歷史啟發,許岑竹以電影史前史動態影像設備為雛形,以家用品、紙類和簡易工具重新設計,結合駐村期間日記攝影,於總爺藝文中心打造一個新復古「不插電電影院」。觀眾可親自操作並欣賞作品,體會百年前人類的觀影趣味。(03:35)

2017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林謙信及朱怡文-總爺菜市場裡的總爺

藝術家以肢體喜劇和音樂描繪為主體,將總爺的創作帶進麻豆社區;邀請臺南在地的演員一同參與,主題圍繞「菜市仔的蔬果」,發展成肢體喜劇創作,同時將菜市場中對各攤販與顧客的觀察帶回總爺成為創作的素材。(04:09)

2017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杉原信幸 貝之船 編織。神話。西拉雅

 

日治時期,總爺藝文中心是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總部,紅磚工藝館則是當時的員工餐廳。我由總爺的歷史背景及糖的白色來進行發想創作。”西拉(音譯)”在日文中是"白色"的意思,所以當我聽到臺灣原住民的西拉雅族時,首先就聯想到白色。麻豆的地名是起正是西拉雅語中眼睛之意。

鄰近的麻豆古港文化園區內的古港遺址,早期曾是一片內海,因此藝術家使用臺南養殖的牡蠣殼打造一艘船象徵白糖意象。

牡蠣殼曾讓貝類寄生過,殼上似乎也看得出海浪留下的痕跡,用牡蠣殼打造成的船,像是生來就具有海中的靈魂,承載著祈願,連結土地和大海,載著海洋,駛向陸地。(03:03)

2017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ELENA-這個地方的故事

總爺,藉由這裡的自然景觀與古蹟訴說著它的過去;舊時的總爺糖廠經歷過日本殖民時期、糖廠對台灣帶來經濟貢獻,以及藏於一般人背後的日常生活故事。「這個地方的故事」展覽中,伊蓮娜透過三位人物(總爺糖廠的工作者、在地農民、駐村中的藝術家)日常手部作動的影片,來訴說總爺場域的歷史變遷。這些影像就像時間的註記,刻劃總爺在每個時間點上的歷程。(03:53)

2017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Mitsu&Milad-舞聲

駐村成果演出全來自於希門家族對臺灣林業的情感元素及希門與摩扎利對於總爺環境的細微觀察。

希門的日籍祖父-金平亮三是位夙負盛名的植物學家。希門在總爺駐村時期碰巧發現了祖父筆下的植物樹種們,兩人於是結合駐村期間對原聲空間與肢體的探索,演化成與建築及自然環境共舞的藝術創作。(04:12)

總爺國際藝術村-2018

2018總爺國際藝術村短版影片

大地之美

綠樹成蔭,鳥叫蟲鳴的總爺園區,一直是麻豆當地人休閒遊憩的最愛。對於藝術創作者,又有哪些吸引力呢?(05:11)

2018總爺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Ivan Andrade -漣漪Ripples

漣漪是一場於麻豆總爺藝文中心的現地創作展演。參與觀賞的民眾透過文宣上提示的文字,能察覺同時與園區內上演的劇碼。這是以百年前總爺糖廠的生活日常為演出劇碼,帶領觀眾復刻總爺糖廠榮景。(04:48)

2018總爺國際藝術村-巢 Nest - Georgi Tomov Georgiev & Katharina Bévand

這件泥作鳥巢雕塑的創作,主在提醒社會大眾伴隨社會文明化與進步,自然環境是需付出代價。作品形體設計可擴張鳥鳴聲,藝術家希望泥作鳥巢不但可為鳥類遮避危險,也可以在此自由歡唱。(03:47)

2018總爺國際藝術村-覆上他層肌膚 In another's skin Llobet&Pons 羅伯茲.龎

刺青是一種極私人且富象徵性的身體情感展現,有些是純美觀,但大部分的刺青都承載著對個人極深的意義,通常代表著重要的價值、信仰、愛、或經驗。藝術家蒐集這些故事和設計,並將這些刺青刻印在公共長椅的表面,彷彿訪客坐上長椅時,長椅上的圖騰會轉印到訪客身上。

作品名稱"覆上他層肌膚"意指如果要真正了解他人,要先能換位思考、從他人角度看事情。(04:54)

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2018總爺國際藝術村藝術家呂易倫那些屬於新披覆的姿勢

當糖業没落的同時,遺留在居民腦海裡的,似乎只剩下糖廠五分車轟隆隆行駛在鐵軌上的聲音。藝術家呂易倫走訪在麻豆一段已經荒蕪的糖鐵遺跡,並透過大量影像紀錄的地貌變化,拼湊出一部靜態的列車風景。好似從駕駛員開著五分車的視角,路線縮影成為許多靜態影格,微縮了一段綿延數十公里的荒棄鐵道景緻。(05:00)

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2018總爺國際藝術村- 琳恩.卡札本 Lynn Cazabon_A2荒·野生Uncultivated

「荒.野生」是個多面向的計畫,主要聚焦於城市景觀中的野生植物,包含當地所拍攝的影像展示、專屬紀錄網站及社區參與活動。琳恩.卡札本所拍攝的影像內容為總爺藝文中心對面台糖甘蔗田一隅。影像的主角為看起來像是「雜草」般;陪襯於甘蔗農作物旁卻又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們。

察覺並認識這些植物的種類,有助於觀賞者了解隨著經濟型態轉變,農作物種類的演變,並且告訴我們氣候變遷為麻豆地區所帶來的影響。(04:17)

總爺國際藝術村-2019

2019年總爺國際藝術村

2019年總爺國際藝術村藝術家總介紹影片。(03:46)

2019總爺國際駐村藝術家Gaby Taplick-一個專屬於我,別緻的房子

藝術家在一月中抵達麻豆,騎著腳踏車熟悉四周環境,她發現了很多出色又特別的房子,意猶未盡地不斷找尋它們蹤影。她曾聽過有人以醜房子來譏笑台式建築,但這些獨特又與眾不同、繽紛、設計漂亮的房子對藝術家來說,卻有人無比的吸引力。她汲取駐村幾周的經驗、感覺、還有周遭發生的事物,完成一棟屬於她自己的別緻房子。(04:50)

2019總爺國際駐村藝術家Yukawa-Nakayasu生命的甘甜

「甘甜」,能為生命帶來什麼?

生命的甘甜,無法只以味覺體驗來完整詮釋,所以藝術家利用這次駐村創作的機會,以自身探尋土地的記憶及歷史進行思考與探討。(04:35)

2019年總爺國際駐村藝術家-Willimann/Arai

 

殖民史持續影響當代台灣,也與兩位訪台藝術家交錯。來自曾經輸出殖民的歐洲與日本強權,她們在這塊土地上作客,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在她們的研究中,威莉蔓/新井與當地專家合作, 並蒐集來自台灣原住民、 日本人、漢人、清朝、歐美等地的史料及證詞,組成了藝術家蒙太奇作品的素材。(05:24)

2019年總爺國際駐村藝術家-TamásSzvet 根基

在總爺藝文中心內,發現一處房舍的地基,它是原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員工宿舍的公共浴池,現今地面上的建築體已消逝,讓藝術家聯想到「不可見」的那一面。他焊接的方式勾勒已消失建築的輪廓,以鐵為媒材象徵著曾經參與過的工業化歷史,漆上紅色油漆,傳達的是和平、連結、與建立良好關係。(04:02)

2019年總爺國際駐村藝術家-林安琪 言外之意 圖外之意

有許多臺灣早期的河洛俚語幾乎都完全沒聽過,每次與老人交談時意外聽到的俚語,都非常地有畫面感、歷史感與動作感,於是運用在駐村期間所收集到的俚語,並以行為、錄像和裝置藝術的方法,重新詮釋藝術家與俚語的關係。(05:10)

總爺國際藝術村-2020

2020年總爺國際藝術村-金玉善初衷

作品<麻豆人像>記錄新移民青少年的外在輪廓特徵,也鼓勵他們認識自己原生的樣貌。

<層疊>系列記錄在總爺糖廠內,那些經歷歲月被疊加的歷史刻痕。(04:05)

2020年總爺國際藝術村-Yukawa Nakayasu & Shin Yamane

隱身瞞風

駐村創作圍繞「生命循環」議題,透過遠古流傳至今的「靈媒」文化與當今的大眾傳媒等媒介物,探索著人們的「生命足跡」。處於人們常經由大眾傳媒洩漏內在情感而不自覺的現今,是否應不盲目跟隨潮流。本展覽或許能夠成為人們時而隱身自己, 並再度思考自身存在, 保全自我的「契(榫接)」與「機(扳機)」吧。(03:42)

2020年總爺國際藝術村-海梅.伊巴涅斯駐村成果展:他者 海梅研究了日據時代(20世紀初期)引進的早期電影傳統,這些默片放映由辯士來解說劇情。在其中,辯士扮演的角色,就是以更貼近當地文化的方式為觀眾介紹電影,其可透過鄉土故事、詩詞、歌曲,甚至是政治上的考量來解說默片,將之轉化為一齣悲劇或喜劇。(03:46)
2020年總爺國際藝術村-林羿綺駐村成果展:內海的人 林羿綺三個月的駐村考察與創作,結合史實與傳說,記錄地域性的風水地理變化及地方產業經濟型態的轉變,以繪畫、影像、雕塑等複合媒材方式,成為另一種歷史演繹的呈現。(03:28)
2020年總爺國際藝術村徐婷駐村成果展:化在陽光裡 座落在總爺園區的百年古蹟建築線條,與午后斜灑於草地的陽光,勾勒出徐婷對於展覽的想像,徐婷表示,總爺的百年建築是雕刻藝術裡的陽刻美感,而居民在此的生活流動樣態則是陰刻的浪漫。(03:02)

總爺國際藝術村-2021

2021年總爺國際藝術村-糖混水蔡坤霖個展導覽

蔡坤霖以水管做為糖業與曾文溪的連結;三座藍色水管分別象徵曾文溪下游、烏山頭水庫及曾文水庫,並在水管本體內鑲錄製的水下聲音,來聽聽坤霖對於創作的詮釋。(01:57)

2021年總爺國際藝術村-糖混水蔡坤霖個展導覽2

蔡坤霖說:如果不能用人類學或民族學來討論城市的發展史,那麼我們就以島嶼記錄的方式來看臺南的發展。在蔡坤霖刻畫的木版雕塑中,記載了臺南府城堆疊的歷史事件,也記錄了曾文溪一次次經歷人工建設的過程。究竟是灌溉溝渠造就了嘉南平原糧倉,或是水庫土壩阻斷了溪流生物回家的路?(04:13)

2021年總爺國際藝術村-陳昱榮此岸:臨界邊境導覽第一輯 人類對於聽覺的感知是來自於耳朵,而對聲音的辨識是來自於生活累積的經驗。然而聲音的產生與傳達,最關鍵的因素來自於聲源與傳達媒介的振動。大自然環境中,我們聽見蟲鳴鳥叫,聽見流水潺潺,由人為的環境擾動而獲得觸覺感知。這些再也稀鬆平常不過的環境聲景,藉由新銳藝術家陳昱榮的藝術創作手法,轉化出聽覺、視覺與觸覺的多重體驗。(02:35)
2021年總爺國際藝術村-陳昱榮此岸:臨界邊境導覽第二輯 陳昱榮駐村期間,將勘察的重點聚焦於曾文溪畔老舊的設施、無人煙的河岸、特殊自然地景,錄製與拍攝河川支流、渡槽橋、玉井豐里吊橋等物件的環境聲景、人為外力波動造成的聲響與影像等,經過多重轉換後,以光影、聲音與圖像方式呈現,試圖帶領觀眾重回他所到訪的舊趾遺跡。(01:37)
2021年總爺國際藝術村-陳昱榮個展 此岸:臨界邊境導覽 此次於紅磚工藝館的個展,媒材全來自於駐村期間田調錄製的聲音與拍攝影像,藉由訊號處理、類比放大、程式運算等方式,將聲音與影像轉換成視覺可見的光與圖譜。(01:5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總爺藝文中心園區導覽】線上看

 

總爺藝文中心原為日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總爺工廠」及「本社」,於1912年1月開始營運。二次大戰結束,糖廠由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多次改組、合併經營,最後於1993年關閉。經過地方文史工作者與當地居民爭取保留,隨著「古蹟活化再生」、「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觀念逐漸受到國人重視,「南瀛總爺藝文中心」於2001年11月4日正式掛牌營運,並著手進行歷史建物的修繕工程。2010年臺南縣市合併後改為「總爺藝文中心」。緊鄰藝文中心的「蔴荳古港文化園區」,保有清領時期遺留的港埠遺址,並設有「倒風內海故事館」。這兩個園區記錄了麻豆區自遠古至近現代的發展與變遷,也可說是臺灣歷史的縮影。

 

主題

影片介紹(時間)

總爺藝文中心簡介影片2015

總爺藝文中心介紹影片-短版(03:01)

總爺七分鐘介紹片 國語

總爺藝文中心介紹影片-長版,簡述總爺的歷史,並介紹現行業務。(07:14)

最後異動時間:2021-06-09 下午 02:38:5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