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壠國際術村駐村成果展《離地與交錯的線》、《雙痕─與物共存》 邀請觀者一同欣賞駐地交疊的風景與聲音2025-08-30
《雙痕─與物共存》展場一隅
《離地與交錯的線》展場一隅
:文化園區管理科
2025年蕭壠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李婷歡與梁美萍展現其駐村成果!今(30)日於蕭壠文化園區盛大開幕,由文化局專門委員方敏華、多位市議員代表及藝術家到場共襄盛舉,現場氣氛熱烈。李婷歡《離地與交錯的線》以臺灣糖業發展脈絡、鐵軌及西螺大橋為題,透過抽象線條引領觀者感受產業興衰下的歷史記憶;梁美萍《雙痕─與物共存》則以鹽、糖與舊物聲響為引,邀請大眾傾聽甜與鹹交錯的文化低語。兩檔展覽分別於蕭壠文化園區A3館與A5館展出,為地方注入豐富藝文能量。
李婷歡的《離地與交錯的線》從糖業史出發,結合糖鐵軌道與西螺大橋意象,將消逝於土地與枝葉間的糖鐵軌跡化為抽象線與面,象徵產業更迭的侷限與無窮,邀請觀眾一同進入歷史與想像交錯的場域。梁美萍的《雙痕─與物共存》則以鹽、糖為核心符號,結合文資建材銀行保存的製糖遺物與聲響裝置,入口鋪灑的粗鹽更讓觀者在行走之間感受甜與鹹的交錯,重現臺南物質文化的深層記憶。
文化局專委方敏華表示,蕭壠國際藝術村至今已邁入第13年,持續推動國內外藝術家進駐,深化地方與世界的文化連結,成為大北門地區的重要創作基地。本次展覽不僅展現藝術家深度觀察土地與產業歷史的成果,更彰顯藝術村「在地連結、國際交流」的價值。文化局強調,透過駐村計畫,藝術家不僅將地方文化轉化為創作靈感,也讓藝術走入社區,形塑蕭壠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平台。《雙痕─與物共存》就像走進糖與鹽的工廠。藝術家梁美萍透過現地創作的藝術裝置,讓我們對糖與鹽的歷史脈絡產生全新的想像。西螺大橋在臺灣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藝術家李婷歡以瓦片為素材,並結合建材銀行的老建材,為舊物注入新的生命。特別感謝藝術家帶給我們關於糖與鹽的全新理解,並讓大家更深入認識臺灣的歷史。
藝術村諮詢顧問陳明惠老師表示,《雙痕─與物共存》展場中的粗鹽,讓人聯想到鹽分地帶的重要地位。藝術家善用建材銀行的老物件,賦予它們新的藝術面貌。《離地與交錯的線》更呈現出大氣而開闊的戶外感,並從糖鐵的歷史意義出發,開展對話。
展覽開幕當日下午並舉辦駐村座談會,由藝術村諮詢顧問陳明惠教授與兩位藝術家對談,分享駐村期間如何以鹽、糖、鐵軌等在地元素為創作養分,並探討藝術如何介入地方記憶與社會脈絡,激發觀者對土地文化的新思考。
展覽《離地與交錯的線》與《雙痕─與物共存》即日起至12月31日於蕭壠文化園區A3館與A5館展出,開放時間為每週三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免費入場。更多資訊可至蕭壠文化園區臉書粉絲團及官方網站查詢。
相關連結:
蕭壠文化園區展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