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聞訊息

蕭壠國際藝術村與荷蘭當代藝術機構iii交流展《幽聲浮光》 透過聲音、光影與迷霧帶大家遊走未知的感官體驗
《幽聲浮光》展場一隅1
《幽聲浮光》展場一隅1
《幽聲浮光》展場一隅2
《幽聲浮光》展場一隅2
:文化園區管理科
今年114度蕭壠國際藝術村與荷蘭當代藝術機構iii共推藝術交流展《幽聲浮光》,由荷蘭藝術家瑪莉絲卡•德赫羅特(Mariska de Groot)於駐村期間探索並採集在地靈異故事,結合家鄉古老傳說「白衣女子」,推出成果展《幽聲浮光》,透過聲音採集、霧氣及光影,將展覽營造出神秘的氛圍,邀請觀者進入一處彷彿遊走於不同世界、如介於超自然的感官空間!展覽在蕭壠文化園區A2館於本周四(24)神秘開展,為臺南挹注豐富的藝文資源。

荷蘭藝術家瑪莉絲卡•德赫羅特(Mariska de Groot),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作品著重在營造光、聲音、和空間的互動,藝術家自看似簡單的歷史發明中汲取靈感,並利用實驗手法,重新詮釋這些作品,在科技、感知、和空間體驗中穿梭探索。藝術家運用敏銳的感知力製作樂器,創作沉浸式裝置藝術,並藉由光、聲音、和動作,讓空間呈現出動態、多感官體驗的氛圍,為觀者營造出奇幻超自然的體驗。

展覽《幽聲浮光》,靈感來自藝術家成長的村莊中,所流傳的古老傳說「白衣女子」(Witte Wieven)。其化作如幽靈般的白霧,飄浮於荒原與沼澤之上,有時會顯現為穿著飄逸白裙的女子。據說是智者或女巫的靈魂,引誘旅人踏入迷霧。在童年的記憶中,藝術家曾被帶著出門尋找她們的蹤跡。這種對氛圍高度敏銳的感受力,藝術家以自製的樂器,透過光、聲音與動作,建構出沉浸式裝置,引發觀者對未知與超自然的感知。在臺南駐留時,藝術家探索並採集在地的鬼故事。。展覽內容聚焦於荷蘭與臺灣的民間傳說並相互交織,展場中所蘊含的氛圍與神秘氣息,結合聲音、帶有香氣的霧氣、柔和燈光與手工製作的吹奏樂器,邀請觀者進入一處懸浮於兩個世界之間,身處於已知未知之間的感官空間。

蕭壠國際藝術村諮詢顧問陳明惠教授分享了一段特別的經歷。她提到,2023年11月在荷蘭當代藝術機構iii初次遇見荷蘭藝術家瑪莉絲卡.德赫羅特(Mariska de Groot),沒想到這次又在蕭壠重逢,這段緣分讓她倍感珍惜。巧合的是,瑪莉絲卡.德赫羅特在蕭壠駐村創作期間,正值丹娜絲颱風來襲,強風導致蕭壠文化園區內樹木倒塌。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彷彿聽見了樹木的哭泣,這份感受觸動了她。因此,她在原有的創作基礎上,撿拾了園區內的枯枝和掉落的鳥巢,將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瑪莉絲卡.德赫羅特的裝置藝術運用新媒體科技,將戶外的風、植物和霧氣引入展間,透過藝術創作,將風災的經歷轉化昇華,呈現出獨特的生命力與詩意。

藝術家在記者會上分享她的創作經歷,她使用三種橡皮筋製造聲音,白色橡皮筋就像是荷蘭鄉村的白衣女鬼的聲音,臺灣的黃色與紅色橡皮筋彷彿臺灣在地的鬼魂的聲音。在創作期間聽見颱風劇烈的風雨、隔日發現滿地瘡痍的樹木,失去生機的樹木所散發的味道,聯想到躲藏於樹蔭的鬼魂。藝術家將這些樹木展示於展場,對這些鬼魂致敬。藝術家希望大家進入展場可以安靜下來,用耳朵去聆聽跟感受木頭,存在空間中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存在。

文化局表示,進入展覽彷彿進入不同的世界,藝術家結合家鄉傳說與臺灣在地傳說,透過現代技術及裝置,再次呈現藝術家回憶中的感官體驗,猶如跨越時間與空間,呈現人們對傳說的探究、以及對神祕未知的體驗充滿好奇。展覽營造高度的沈浸感,獨特的主題呼應臺灣獨特的文化,用在地傳說故事、透過藝術創作與國際交流。蕭壠國際藝術村透過今年的駐村計畫,使世界認識臺南,也將臺南的藝術帶至國際。

展覽《幽聲浮光》即日起至同年8月31日於蕭壠文化園區A2館免費參觀,這是一個在黑暗空間中,透過霧氣、香氛與聲響帶來的特殊體驗。為維護觀展品質,請所有參與者務必輕聲細語,留意腳步。開放參觀體驗時間為每週三至週五平日開放上下午各1場次(上午10點及下午2點)、週六至週日開放上午1場次及下午2場次(上午10點、下午2點及4點)。詳情請至蕭壠文化園區臉書粉絲團及官方網站查詢更多活動內容。

相關連結:更多活動訊息請至臉書粉絲專頁
  • 藝術家 瑪莉絲卡•德赫羅特 Mariska de Groot
    藝術家 瑪莉絲卡•德赫羅特 Mariska de Groot
最後異動時間:2025-07-25 上午 09:32: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