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公學校之歷史最早可追朔至日治時期,1898年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公學校令」後各地相繼設立公學校,同年10月22日臺南第二公學校創立。創校初期先後借用其他地方充當校舍,後因新建校舍位於寶町,故1928年後校名改稱「寶公學校」。二戰末期,校舍因轟炸多有損毀,僅本館保存較完整,戰後改稱忠孝樓。1947年2月14日寶公國小改校名為「立人國民學校」,1968年因應九年義務教育之推行再度改名為「立人國民小學」。該校自日治初期創校迄今歷經不同時期,呈現臺灣近代國民教育之發展歷史,為臺南市重要的文教淵源,如協進國小、成功國小等皆源自該校。因此,議員對立人國小的建築安全、校地使用與周遭交通之情形相當關注。
許多議員多次於議會中提及立人國小校舍老舊一事,直至1981年11月18日議員董恩堂等人於議會中提出臨時動議,才決議通過立人國小教室宿舍拆除,並就地興建教師宿舍之提案。1993年11月因忠孝樓二樓玄關起火,造成原有屋架及部分史料焚燬。因此該校後來在議員的支持下,相繼設立幼稚園與興設大樓、圖書館、專科教室等新校舍,而有現今校園的規模。2003年,建於日治時期的寶公學校本館更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圖片為臺南市議會,《臺南市議會第六屆第三次定期大會議事錄》,1981-11-18 ~1981-12-12,頁303 ~ 304。
〈參考資料〉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臺南市市定古蹟原寶公學校本館修復調查研究計畫〉,https://tm.ncl.edu.tw/article?u=022_005_00004894&lang=chn,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6月5日。
國家文化資產網,〈原寶公學校本館〉,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30513000013,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6月5日。
臺南市議會,《臺南市議會第六屆第三次定期大會議事錄》,1981-11-18 ~1981-12-12,頁303 ~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