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門(寧南門)在清代作為防禦用,日本時代失去此功能。1920年代城門周遭的空間開始討論規劃,1925年1月1日(大正14年)《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提及計劃在大南門周遭建設公園、遷移附近墓地,而引起府城仕紳和知識份子的強烈抗議。1935年大南門被指定為臺南市的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
戰後,1963年(民國52年)大南門遭范迪颱風侵襲而損壞,市府提出整修計畫。1971年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擬定經費,準備針對古蹟進行整建計畫。1973年屬於第一審查委員會的議員林濤,提出政府應當注意城門附近木材雜亂堆放,並解決市民長年遷佔居住的問題,希望藉由整頓古城門讓市民認識其歷史。
1975年臺南市政府推動「名勝古蹟整修三年計畫」,大南門於1978年修護重建完成,討論多年的違建戶問題也終獲解決。1995年進一步規劃為古蹟公園,使其更貼近居民的生活,並發展觀光、舉辦藝文活動。
圖1為〈大臺南の輸廓 市の外圍を周匝する十二間道路二里半〉,《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月1日,第35版。
圖2為臺南市議會,《臺南市議會第八屆第二次定期大會議事錄》,1973-11-03 ~ 1973-11-23,頁39 -39。
〈參考資料〉
國家文化資產網,〈大南門〉,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1127000059,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6月4日。
〈大臺南の輪廓 市の外圍を周匝する十二間道路二里半〉,《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1月1日,第35版。
臺南訊,〈臺南大南門城樓變危樓 市府決先拆除倒塌部份〉,《聯合報》1963年7月20日,06版。
臺南訊,〈臺南名勝古蹟 將分六期整建〉,《聯合報》1971年1月11日,07版。
臺南市議會,《臺南市議會第八屆第二次定期大會議事錄》,1973-11-03 ~ 1973-11-23,頁39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