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每月藝文活動

甦醒的日常:九二一地震20週年展 An Awakening Everyday Life:20th Anniversary of Jiji Earthquake
  • 活動日期
    2019/11/01~2019/11/17
  • 活動地點
    【新營區】新營文化中心第一畫廊、第二畫廊 google maps
相片1
相片1
相片2
相片2
展期|2019. 11.01 – 2019. 11. 17(週三至週日,09:00 – 17:00)
地點|新營文化中心(臺南市新營區中正路23號)
開幕茶會及論壇|2019. 11. 02 (週六)
13:30 – 14:00 開幕式暨茶會
14:00 – 16:00 開幕論壇 與談人:黃孫權(策展人)、瓦旦・吉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德克達雅教會牧師)、林建治(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理事長)

二十年前夜半的斷層錯動震撼全島。夢魘去得快,甦醒卻來得漫長。

沒沒無聞的山間鄰里聚焦在鎂光燈之下,大量資源湧入,善心源源不絕。災難固然悲劇,但卻也帶來團結與生機。百廢待舉,建築成為首要工作,居住、教育、老人看護與環境脆弱問題成為共同命題。重建不只是修復傾頹的家屋,而是創造更好的棲居。

除了災後初期的積極投入,台灣社會對環境與土地利用倫理並無深刻的反省。「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被簡化成撙節式的環保,而非創造性的生活環境。誠如謝英俊建築師所言:「災後重建不是解決災後的問題,而是解決過去累積的問題。」過去累積的問題是什麼?鄉村凋零,老人失怙,兒童教育資源缺希,屋厝老舊,開發主義導致山林濫墾,經濟作物同質化破壞水土等等。

九二一後曾出現嶄新的三種建築力量是對上述問題的回應:一是以謝英俊建築師為代表的「自立營造系統」,以輕鋼系統與勞動力參與成就了邵族部落重建與台中南投等多處民居;二是以台大城鄉所基金會劉可強教授為代表的「參與式規劃設計」,從日月潭Lalu 島,南投國姓鄉老街重建,埔里守城社區活動中心,魚池鄉幾個村子的社區洗衣池等;三是由建築專業界倡議發起的「新校園建築合作社」(後改名為建改社),教育部帶頭改變了建築設計發包體制,以「最有利標」取代「最低標」,讓災區生長出許多美麗的校園。

本展回顧九二一地震重建逾四十個案例,展示社會性建築如何作為社會動員的中介,由地方不同條件資源所開展的路徑。展覽包含了田野團隊橫跨數年回訪成果的文獻多媒體展、攝影師李國民造訪數個村落的影像深描,新的錄像藝術作品《甦醒的日常》,以及展覽期間放映紀錄片導演黃淑梅的《在中寮相遇》、陳亮丰的《三叉坑》、余雋江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作品《川震重建》(Steel and Mountain)。

法國哲學家Henri Lefebvre曾說:「日常生活像是從悲劇中好不容易活下來的難民,人們永遠會在其中尋找安全的所在,只有透過悲劇性知識的靈光來改變它,穿透它。」日常生活就是人類生活一切的最高法院。二十年後,解決問題的努力僅有少數開出了花朵,在多數的案例中,新生的力量被沈苛的過往吞沒。在台灣中部的鄉間行走,我們總會感覺猶若停在二十年前的地景,除了幾棟古蹟,幾處校園,幾個仍在活躍的社區組織證明我們二十年來努力過的舞台。日常生活是抗造(噪)的,過往的問題寧靜地鎮壓一切,彷彿回到地震前,

然而,記住這些特定時刻(moment)是人們唯一的可能性。「甦醒的日常」是一種記憶,記憶有思考與提醒的意思,記憶是持續不斷地累積、經時間歷練而成長。喚醒這種記憶,記住這些特殊時刻,乃是人們站上未來日常生活舞台的預演。

策展人|黃孫權
藝術家|謝英俊+常民建築團隊、黃淑梅、陳亮丰、余雋江、李國民
策展助理|賴曉瑩
展場設計|藝術戰爭公司
文宣設計|吳念澄
合作團隊|共藝術合作社、斯卡托德藝術勞動合作社
主辦|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家防災日
相關連結:http://heterotopias.org/archives/2189?fbclid=IwAR3...
  • 相片3
    相片3

活動地點地圖資訊:
最後異動時間:2019-10-16 上午 10:45:4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