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過去了,《殺夫》的這道傷口,依舊新鮮。
臺南文學季的第一場活動在5月17日正式揭開序幕,由光芒影展策展人程仕吉作為本場主持人,開啟一場跨世代、跨領域的文學實驗,重新帶領思考文學與現代社會的相連結。
初夏的午後,在全美戲院裡我們重看經典電影《殺夫》,那個熟悉又令人不安的故事重新被點燃,片尾字幕還沒結束,燈光亮起,李昂老師已親臨現場,一如她的文字,語氣平靜,話語卻句句刺穿。她談到創作《殺夫》的背景,也談到看到自己文字被改編成電影時的感受。
她說,電影裡新增的小女孩角色,是一個神來一筆,讓她深受感動,那個孩子,也許是無法改變命運的隱喻,也許是另一個將步入相同路徑的女性身影。
她也說,她樂見自己的小說,能被年輕創作者改編為舞台劇,在不同時代與形式中繼續發聲,繼續質疑。
更動人的是觀眾席裡,有一位年輕參與者分享:「我的論文就是寫李昂。」她拿著剛出版的新作《彼岸的川婆》,眼中有光,那是與作品的真實交會。
這不僅是一場回顧,更是一場實驗與再造。
讓文學穿透記憶與銀幕,跨越四十年的時光,在不同世代與社會思想裡,我們再次感受那無法忽視的凝視角度。
書仍在售,刀仍未鈍。
文學,仍在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