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營第二天,我們從圖像、飲食與植物的線索中,繼續展開對城市與自我感知的探索。
上午,藝術蝦老師帶我們用圖像思考故事。他不只講述創作,而是直接展開一次視覺與敘事的練習——從台南巷弄出發,帶來尚未出版台南巷框前傳的漫畫作品,分享如何將生活中的觀察轉化為畫面。他說:「認真生活、認真體會,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創作,是對日常的用心記錄,也是一種誠實對待自己的方式。
第二堂課,謝金魚老師則從葉石濤、吳新榮、辛永清談起,用「吃」打開我們對歷史的想像。府城不只是一座城市,更是一桌豐盛又富有故事的餐桌。她用一段段飲食記憶,編織出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午後,我們與黃瀚嶢老師一起走進台南公園,展開一場慢步調的自然書寫課。從雨豆樹、桃花心木、榕樹、金龜樹、鐵刀木到菩提木……我們在林蔭間拾起落葉,並在321巷藝術聚落,將其拓印在紙上,寫下一句句詞句,把植物與語言一同記錄下來。像是為這兩天的旅程寫下了一段結語,也悄悄把文字藏進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兩天的時間,我們聽故事、看建築、寫語言、畫圖像、吃歷史、拓葉脈──
文學,真的就在我們生活的縫隙之中。
從感受當下開始,讓日常也能開出故事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