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預言的日子裡,我們以文學為路,踏查著未來的可能。
上午,營主任劉克襄從吳晟、葉石濤、陳冠學談到王浩一,帶領我們走進南台灣的風景。他說:「藉由不同時代前輩的觀察,重訪昔時的台灣,也能看見未來的可能。」用腳步走讀土地,我們也一起走入歷史與文學的交會處。
第二堂,騷夏帶領大家重新「歸零」,從零開始寫,才會發現我們並非一無所有。她以自身經歷為例,從第一本女同志詩集《瀕危動物》到如今《人生喜事》的轉變。「文類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你想寫什麼。」她這麼說著。
午後,陳昌遠從迷因做為引子,談論著風格書寫,以及生成式AI在當代協助書寫可能。他分享自己請AI創作詩句的實驗,也引領著我們思考,風格如何被看見、被選擇、被創造。
最後,林庭毅從龍樹諒的預言談起,剖析人類對末日的恐懼與想像,如何轉化為文化、信仰與陰謀,並呈現於文學之中。他說:「2025年7月5日即將結束。即使世界沒毀滅,我們早已在想像中經歷無數次重生。」在這堂課裡,我們與災難對視,也與自己對話。
文學不只是書桌上的孤獨工事,它正更新於行走之中,重啟於歸零之時,也在末日預言裡,演算著未來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