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公園的構想在1901年首見《臺灣日日新報》上,興建計畫則從1911年開始執行,1917年正式開園。這座功能多樣的公園,內有廣場、苗圃、動物舍、運動場(可打棒球,外圍跑道還可騎自行車)、月見池以及清代既有的重道崇文坊等設施,成為市民散步、運動、休閒、賞月的好去處。
公園設計過程,對植物種植與原有樹木保護特別用心,1912年《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上如此寫著:「舊有樹木,不論大小,非大不得已者,不為改栽或剪伐。」1917年的調查裡,紀錄臺南公園的植物種類約有157種,除原有的龍眼、苦楝、竹林外,更從各地蒐集鳳凰木、紫檀、椰子、蘇鐵等,想將公園打造成充滿熱帶植物的南國氣氛,又能兼具消暑的空間。
戰後公園景觀發生變化,但有些景色仍然存在。1988年臺南公園(曾改稱為中山公園)豐富的植物生態再次受到重視,陳宗彥議員建議將臺南公園升格為臺南市立植物園,保存公園老樹,守護市民心中的兒時記憶。2000年李文正議員提出在臺南公園內開闢飛禽生態園區,增加公園的收入,這些提案都可見臺南公園如何受到議會的重視。2018年臺南公園公告為臺南市的文化景觀,這座百年前規畫的公園綠地,仍是今日臺南市民散步消暑的最佳去處。
圖1為〈臺南公園之設計〉,《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12月24日,05版。
圖2為1915年,月見池旁的鳳凰木。轉引自:劉瑋靜,〈日治時期臺南市綠地空間規劃與臺南公園之研究〉,成大建築所碩士論文,2019。
圖3為臺南市議會,《臺南市議會第十六屆第三次定期大會第四次臨時會議事錄》1988-10-26 ~ 1989-03-17,頁474。
〈參考資料〉
國家文化資產網,〈臺南公園〉,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culturalLandscape/20180917000001,最後檢索日期:2022年6月8日。
「臺南公園百歲紀念」專刊,《臺南文獻》第11輯,2017年6月。
劉瑋靜,〈日治時期臺南市綠地空間規劃與臺南公園之研究〉,成大建築所碩士論文,2019。
〈臺南公園設置の計畫〉,《臺灣日日新報》,1901年3月17日,02版。
〈臺南公園之設計〉,《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12月24日,05版。
臺南市議會,《臺南市議會第十六屆第三次定期大會第四次臨時會議事錄》1988-10-26 ~ 1989-03-17,頁474。